据一田资源网了解,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望近期正式被国务院通过下发。
分析人士认为,“桥头堡战略”将根本改变中国进口原油格局,最关键的是,避开了“马六甲困局”。
定位西南国际通道
“箭在弦上,我们就等着《意见》下发,政策落地了。”云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院院长段钢告诉记者。
据悉,云南“开放桥头堡”的初步定位为: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大通道、沿边开放开发的合作试验区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外向型的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示范区,以及西南重要流域的生态安全屏障。
“桥头堡战略最核心的是解决了国家能源储备战略的问题。”参与制定该《意见》的云南省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陈铁军研究员分析说。
此时,一个庞大的中缅油气管道工程(中国境内段)以及云南炼油厂项目,已在建设之中。
“2013年,油气管道和炼油厂将同时建设完成,炼油厂一期工程建成后将在昆明实现年炼化原油1000万吨。”陈铁军介绍说,之后的二期是在重庆,年产能力同样是1000万吨。
据了解,该项目落定于去年9月,当时云南省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于昆明签署《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战略合作协议》、《昆明市人民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协议》,正式宣布中缅油气管道工程(中国境内段)以及云南炼油厂项目在昆明安宁市开工建设。
据悉,总投资25.4亿美元的中缅天然气管道缅甸境内段长793公里,管道全长2806公里,为西南的石油战略提供有力保障。两条管道均起于缅甸皎漂市,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公开资料显示:中缅油气管道初步设计输油能力为每年向中国输送2200万吨原油、12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政策维持30年不变。天然气主要来自缅甸近海油气田,原油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
“这是继中哈石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之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陈铁军表示,与取道马六甲海峡比较,这不仅缩短了1000余公里运距,最关键的是,这条路线避开了“马六甲困局”。
除了油气大通道之外,云南则期望能够打通国际公路、铁路、水运通道。按照越南驻昆明总领事阮洪海之前所说的,要把云南成功地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云南应该做到“五通”:路线通、口岸通、服务通、政策通、伙伴通。
根据去年6月温家宝总理访问缅甸时,两国交通部门签署的中缅孟(孟加拉国)公路瑞丽至皎漂项目合作备忘录,两国政府将安排资金推进木姐—腊戍、腊戍—曼德勒—皎漂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同时进一步探讨了开展中缅陆水联运合作的可能性。
产业变局
在今年两会期间,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公开表示,云南将积极推动国际公路、铁路、水运和油气通道建设;启动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积极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
在重点产业方面,秦光荣也强调,一方面要把云南建成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基地和输变电枢纽,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水电资源,科学合理开发,为自身和周边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撑。另一方面,要发挥云南自身优势,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以及生物产业、旅游业。
但是瑞丽也不得不面临尴尬。如今,瑞丽市口岸出口商品的80%以上来自省外,进口商品80%销往省外,约50%的出口商品通过缅甸转销印度、孟加拉和泰国。由此,可以看出云南乃至德宏产业基础的薄弱。